譚蘭卿(1908-1981),原名譚瑞芬,原籍廣東順德,于1921年加入粵劇界,行當為花旦及女丑生,戲行中人尊稱她為“六姑“。譚蘭卿在十三歲開始隨姊姊粵劇花旦桂花甜學戲,并以“桂花咸“為藝名四出登臺演出。譚蘭卿1935年便開始拍電影,以演潑辣勢利的家姑聞名藝壇。參演過的著名電影包括:《扭紋新抱惡家姑》(1956年)、《璇宮艷史》(1958年)、《鳳閣恩仇未了情》(1962年)、《七彩胡不歸》(1966年)等等。譚蘭卿于1981年病逝香港,享年73歲。
基本資料
中文名稱:譚蘭卿
中文別名:譚瑞芬;六姑;桂花咸
類別:明星
類型:明星
標簽:粵劇演員
時間:1908年-1981年3月13日
出生地:廣東順德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職業(yè):粵劇演員
地區(qū):中國廣東省佛山市
IMDB:nm0848865
生平
譚蘭卿 (1908 - 1981) ,原名譚瑞芬,原籍廣東順德,于1921年加入粵劇界,行當為花旦及女丑生,戲行中人尊稱她為“六姑“。
幼年隨姊姊仙花旺、桂花棠學戲,并以“桂花咸”為藝名四出登臺演出。
她于十六歲時便升任梨園影全女班的正印花旦。其后,與任劍輝等組織梅花影劇團。
她在1927年12月1日(星期四)晚上7時為美國“詠霓裳男女班”在美國舊金山的“永同福戲院”(Worth Theatre)演出粵劇《盲妹雪恨》。
她在1933年香港與上海妹同時加入馬師曾的太平劇團,成為男女同臺后第一批女花旦,上海妹離開太平劇團后,繼續(xù)擔任正印花旦,主演名劇有《刁蠻公主戇駙馬》、《鐘無艷》、《斗氣姑爺》等。她擅唱小曲,有“小曲王”之稱。
1941年香港淪陷,譚氏轉(zhuǎn)至澳門與任劍輝、梁醒波合作。
抗戰(zhàn)勝利后長住香港,其后因身體發(fā)胖,改演女丑,她曾參演出多部電影,共143出,擅演潑辣家姑。
她于1975年退出藝壇,其最后一出電影是1969年的《威風大少惡千金》。
在1981年3月13日(星期三) 上午11時許準確到理發(fā)店燙頭發(fā),在家門召喚的士時,突然因高血壓昏倒去世。
1981年3月15日(星期日) 以佛教儀式在北角的香港殯儀館出殯,由香港的八和會館仝人主持,并由黃炎、麥炳榮、袁耀鴻、林家聲、劉月峰、何鴻略扶靈。
遺體在1981年3月16日(星期一) 在歌連臣角火葬場被火化,骨灰安放在屯門的道教之青松觀。
從藝經(jīng)歷
譚蘭卿在十三歲開始隨姊姊粵劇花旦桂花甜學戲,并以“桂花咸“為藝名四出登臺演出。二十年代末,她從美國回國,在廣州大新公司天臺游樂場及隸菱花影劇團演出。她于十六歲時便升任梨園影全女班的正印花旦。其后,與任劍輝等組織梅花影劇團。1935年,她在香港與馬師曾合組太平劇團,繼續(xù)擔任正印花旦,主演名劇有《刁蠻公主戇駙馬》、《鐘無艷》等。
她曾參與多個名粵劇團,如女兒香劇團、大龍鳳劇團、花錦繡劇團等等,與多位名伶合作,如羅品超、文覺非、麥炳榮等等,主要劇目有《花顛嬌》、《孟麗君》、《鳳閣恩仇未了情》等等。后其因身體發(fā)胖轉(zhuǎn)為女丑,演出過鳳凰劇團的《金釵引鳳凰》。
她在1935年便開始加入電影界,以演惡家姑為名。她擅唱小曲,當粵劇演員時,更有“小曲王“、“玉喉“之稱。她第一出主演的電影為《野花香》。 她在三十至六十年代期間參演多過二百出電影,如古裝劇有《梁紅玉血戰(zhàn)黃天蕩》、《百戰(zhàn)榮歸迎彩鳳》等。 除把曾主演過的粵劇搬上銀幕外,還有參演時裝劇,如《扭紋新抱惡家姑》、《王先生》片集、《烏龍王》片集等。
她于1975年退出藝壇,其最后一出電影是1969年的《威風大少惡千金》。1981年3月13日,她因血壓高于香港病逝,享年73歲。
特點信息
後其因身體發(fā)胖轉(zhuǎn)為女丑,演出過鳳凰劇團的《金釵引鳳凰》。她在一九三五年便開始加入電影界,以演惡家姑為名。她擅唱小曲,當粵劇演員時,更有“小曲王“、“玉喉“之稱。她第一出主演的電影為《野花香》。她在三十至六十年代期間參演多過二百出電影,如古裝劇有《梁紅玉血戰(zhàn)黃天蕩》、《百戰(zhàn)榮歸迎彩鳳》等。除把曾主演過的粵劇搬上銀幕外,還有參演時裝劇,如《扭紋新抱惡家姑》、《王先生》片集、《烏龍王》片集等。她于1975年退出藝壇,其最後一出電影是1969年的《威風大少惡千金》。1981年3月13日,她因高血壓于香港病逝,享年73歲。 譚蘭卿是花旦的大阿姐,上海妹也曾在她下面當過二幫花旦,她這個大阿姐也確實給后面的姐妹們帶了一個好頭,當時粵劇流行唱“小曲”,把“小曲”混合在粵曲里唱。當時“小曲”的來源很雜,有的是英文流行曲,有的是國語時代曲,這種對粵劇的創(chuàng)新可能受到有些人非議,但這種耳目一新的感覺確實得到了百姓聽眾的歡迎。譚蘭卿對于這種創(chuàng)新十分認同,還把這種“小曲”唱法發(fā)揮到了極致,以至有老藝人把她稱為“小曲王”,甚至一次在澳門演出時,她連鋼琴也用上了,因為唱小曲多,用鋼琴比較容易伴和。同時譚蘭卿對電影這個新鮮事物也不排斥,1935年便開始拍電影。
成就
在舊戲班中班規(guī)森嚴,等級分明,譚蘭卿作為大阿姐的地位一直沒有人去挑戰(zhàn),但她也確實有做大阿姐的資本。
無論是先前唱花旦還是后來演丑角,譚蘭卿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唱曲很“清楚”,往往與樂師“拍和”并無曲譜遵循,主要是靠“聽”,靠藝人唱曲時的提示。所以藝人唱曲時所給予的提示最為緊要。音樂與唱曲講究“拍和”,而“拍和”并不是音樂與唱曲“一齊出聲”的意思,這是一種功夫和造詣。譚蘭卿在這方面的功夫做得很老到,令音樂的拍和來得很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