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遵化市位于河北省東北部燕山南麓,北倚長城,南臨津唐,東通遼沈,西顧京城,毗鄰京津承秦地區(qū),屬京津唐承秦腹地,西距北京市中心158公里,南距唐山市中心75公里,西南距天津市中心175公里。素有“畿東第一城”之稱。
【歷史沿革】
遵化于五代后唐始設縣治,“遵化”之說來自“遵循孔孟之道,教化黎民百姓”。清康熙年間因建清東陵升縣為州,稱古右北平,1913年改州為縣。抗日戰(zhàn)爭時期,縣境一度被分屬于豐遵玉、遷遵興、薊遵興等聯合縣,抗戰(zhàn)勝利后恢復縣制。新中國成立后,遵化人民譜寫了改造山河的壯麗詩篇,五十年代西鋪的“窮棒子社”,被毛主席稱為“整個國家的形象”;六十年代沙石峪人“萬里千擔一畝田,青石板上創(chuàng)高產”被周總理譽為“當代愚公”和“中國北方農業(yè)的一面紅旗”;七十年代,“五小工業(yè)”聞名全國。1992年遵化撤縣建市,是唐山市第一個縣級市。從2002年開始,連續(xù)五年躋身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行列,并且位次不斷前移,2006年位居第48位。在第三屆全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評比中名列第64位。2005年被省0確定為第一批擴權的22個縣(市)之一。2008年全市完成生產總值400億元,人均達到46000元,財政收入40億元,實際利用外資8000萬美元,出口創(chuàng)匯15000萬美元,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500元。
【人口、區(qū)劃】
總人口70萬,其中農業(yè)人口50萬。轄25個鄉(xiāng)鎮(zhèn)、2個街道、648個行政村、22個居委。有少數民族28個,主要有滿族、回族、蒙古族、壯族、朝鮮族等,總人口8.4萬;有3個民族鄉(xiāng)(東陵、西下營和湯泉鄉(xiāng)),有2個少數民族人口較多的鎮(zhèn)(石門和馬蘭峪鎮(zhèn))。 遵化市轄13個鎮(zhèn)、9個鄉(xiāng)、3個民族鄉(xiāng),648個行政村:遵化鎮(zhèn)、堡子店鎮(zhèn)、馬蘭峪鎮(zhèn)、平安城鎮(zhèn)、東新莊鎮(zhèn)、新店子鎮(zhèn)、黨峪鎮(zhèn)、地北頭鎮(zhèn)、東舊寨鎮(zhèn)、鐵廠鎮(zhèn)、蘇家洼鎮(zhèn)、建明鎮(zhèn)、石門鎮(zhèn)、西留村鄉(xiāng)、崔家莊鄉(xiāng)、興旺寨鄉(xiāng)、西下營滿族鄉(xiāng)、湯泉滿族鄉(xiāng)、東陵滿族鄉(xiāng)、劉備寨鄉(xiāng)、團瓢莊鄉(xiāng)、娘娘莊鄉(xiāng)、西三里鄉(xiāng)、候家寨鄉(xiāng)、小廠鄉(xiāng)。
【地形地貌】
地處半山區(qū),境內地貌呈“三山兩川”之勢,平原、丘陵、山地各占三分之一;面積1521平方公里,東西長約53公里,南北寬約43公里;有大小河流37條,一條引灤入津的黎河由東向西穿境而過。素有“三山不到頭,河水向西流”之稱。
【氣候特點】
遵化屬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常年平均日照時數2608.2小時,氣溫10.9℃,最低氣溫-25.7℃。無霜期182天,降水量724.7毫米。有大小河流37條,中小型水庫22座,總庫容1億立方米。
【資源狀況】
礦產資源
遵化境內已探明的礦藏30多種,主要有鐵(礦石儲量1.5億噸)、金(礦石儲量140萬噸)、錳(礦石儲量36.1萬噸)、白云石(礦石儲量3.9億噸)、石英石(礦石儲量831萬噸)等。堅持“工業(yè)強市”發(fā)展戰(zhàn)略,不斷優(yōu)化調整工業(yè)經濟結構,初步形成了鋼鐵、建材、機械制造、食品加工四大支柱產業(yè),培育壯大了以建龍實業(yè)有限公司、港陸鋼鐵有限公司、河北寶鋼制罐北方有限公司、河北華安天泰防爆科技有限公司為重點的骨干企業(yè)群體。其中,建龍實業(yè)有限公司2006年名列全國500強企業(yè)第214位;河北寶鋼制罐北方有限公司鋼制易拉罐生產線是全國第二條、北方第一條生產線;河北華安天泰防爆科技有限公司的HAN阻隔防爆設備技術和產品填補國內空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06年全市實現工業(yè)增加值133.6億元。
植物資源
境內糧食作物播種面積6983公頃,林地77771公頃。依托優(yōu)越的農業(yè)生產條件,發(fā)展了特色鮮明的板栗、優(yōu)質鮮果、食用菌、無公害蔬菜、奶牛養(yǎng)殖、畜禽產品六大產業(yè)帶。2003年年產糧食260801噸,油料40063噸,蔬菜69.25萬噸,果品25.1萬噸,食用菌6500萬棒,其中享譽海內外的京東板栗年產1500萬公斤。年出欄生豬92.08萬頭,牛存欄15.48萬頭,羊23.19萬只,家禽491.43萬只。是全國板栗之鄉(xiāng)、國家級商品糧基地縣、國家級瘦肉型豬基地縣、國家級蘋果基地縣、農業(yè)部首批無公害農產品加工基地,京津綠色蔬菜供應基地,省食用菌之鄉(xiāng),全省首個無公害果品生產基地縣。同時,堅持“龍企富民”發(fā)展戰(zhàn)略,培育壯大了54家龍頭企業(yè),帶動農戶9.2萬戶,農民增收3.4億元,農業(yè)產業(yè)化經營率達到72.3%。其中,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yè)1家,省級6家,唐山市級以上15家,龍頭企業(yè)規(guī)模和數量均位居全省前列。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yè)栗源食品有限公司是全國最大的板栗深加工企業(yè),省級龍頭企業(yè)遵化市廣野食品貿易有限公司是我省出口日本成品菜數量最大的外向型農產品加工企業(yè),省級龍頭企業(yè)唐山藍貓飲品集團有限公司是國內三大兒童飲料生產企業(yè)之一。積極發(fā)展農業(yè)合作經濟組織,有專業(yè)合作社、專業(yè)協(xié)會82個,經紀人3500名。2008年比以前又有跨越式的進步!
【遵化歷史】
遵化古代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下限到1840年鴉片戰(zhàn)爭。遵化在歷史上,尤其是到中國封建社會后期的明、清兩朝,在河北省乃至在全國都起過相當重要的作用。
在遵化境內,-物普查,發(fā)現有文物保護單位117處,其中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為清東陵;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為明長城、洪山口古戲樓和永旺塔;唐山市文物重點保護單位2處,為湯泉流杯亭和六棱石幢;遵化市重點保護單位22處,有官房子、王各莊古橋、楊家莊遺址等。這些文物和文物遺址,從不同的側面,記錄著遵化在歷史上各個時期的發(fā)展情況,對于我們研究遵化發(fā)展歷史有著重要意義和作用。
為便于講述,本篇在講解時,以辛亥革命前為結束時間。
先秦時期
遵化地區(qū)有人類活動的歷史,從目前所存文化遺址來看,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從大的方面來講,這些遺址可以稱為灤河流域遺址。到1993年以前,唐山地區(qū)共發(fā)現灤河流域遺址18處。在遵化境內有4處。即丁各莊、湯溝、西峪北、君子口遺址。這些遺址,其年代為舊石器時代,距今約1萬年左右。從社會形態(tài)上來看,當屬于母系氏族社會早期。
娘娘莊鄉(xiāng)丁各莊遺址,東西約500米,南北約500米,面積達25000余平方米,是一座人類生活區(qū)遺址。其地勢呈東高西低的形勢,西面原來是一條河流,目前已成為耕地。在這里發(fā)現有舊石器時代所常用的打制尖狀石器、刮削器和瑪瑙質尖狀器。從中可以看出明顯的舊石器時代特征。這里可以說是目前所知的遵化最早的人類活動痕跡。
另一處舊石器時代遺址是在新店子鎮(zhèn)西峪村北的取土處。土質為黃粘土,文化層2至3米高。在這里曾發(fā)現舊石器時代的刮削器、尖狀器和白色、黑色的石英石核,面積不詳。
君子口遺址,也是舊石器時代遺址,出土有象腿骨化石、馬牙化石、刮削器和植物化石等。
這些遺址的發(fā)現,表明至遲在1萬年以前,遵化地方就有了人類活動的遺跡。
在楊莊子遺址中,既有新石器時代的石斧、石棒等文物,也有紅陶等等商代遺存,表明這個遺址所跨越的年代比較長。
這一時期的文化主要表現為仰韶文化特征。
夏朝是一個比較遙遠的朝代,它的遺址,在河北存在都比較少,更不用說在遵化了。但是,清華大學畢業(yè)生、原在七機部工作的任重遠先生,根據《水經注》、《禹貢》、《山海經》等書的記載,以及個人考察,曾經作過大禹在冀東治水,開牛門口為水道的推測。此說目前尚未被考古界認同。
商朝時期,在古薊州,即今天的北京一帶建有箕國,遵化也包括在內。這一時期,遵化境內的遺址有西峪遺址、楊莊子遺址、胡莊子遺址和宏門寺遺址。以西峪村內的遺址最為顯著。整個遺址面積達11284平方米,文化層深達1.5米。在這里收集到商代的銅戈、銅鼎和漢鐵鼎、鐵盤、陶罐等文物。而在楊家莊、楊家莊西、宏門寺等遺址中,均有磨制的石斧、石棒、夾砂紅陶、夾砂黑陶片出現,器型殘片有豆柄、罐、魚骨盆等,胡莊子有陶片及陶罐口沿、腹、底等殘片出現。
周朝遺址,在該市尚未發(fā)現,但據任重遠推測,遷安曾為周朝太公古公亶父活動的場所,后來遷都至陜西岐山、豐鎬一帶。任重遠有一本《黃帝古都》,已由遷安市0出資出版。在其中有關于遷安為黃帝古都的論證。若此事屬實,周太公在其遷徙途中,必然經過遵化地區(qū)。
春秋時,遵化、玉田一帶屬于無終國。據古人記載,古無終是春秋時期的偏裨小國,由少數民族山戎所建。無終國的滅亡時間及原因,史無明文。但是無終國國君棄國修仙之事,在明人唐文燦所撰無終子洞《重修碑記略》中有載。這應當是無終國君,在外敵入侵下所采取的無奈之舉。
到戰(zhàn)國時期,遵化屬燕國所轄,是毫無疑問的了。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在遵化遺留下來的遺址,有魏進河遺址、宮里遺址和洪水川南遺址。
魏進河遺址,出土器物為泥質灰陶片、可以分辨出來的器型有侈口尊、罐等。陶片上有繩紋、弦紋。洪水川南遺址,面積約4800平方米,有殘損的陶豆、陶托盤、陶盆、繩紋筒瓦等器物。2000年,在劉備寨鄉(xiāng)宮里與常各莊交界處發(fā)現一處戰(zhàn)國遺址,可辨器型多為灰陶豆、盤等殘片。
這一時期的重要文物為龍、鳳玉佩,被定為二級文物。
秦漢時期
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刺客荊軻到秦都咸陽刺殺秦王嬴政,激怒了秦國。前226年,秦攻破燕都薊城,即今天的北京。前225年秦設右北平郡于今天津市薊縣,治內轄遵化地方。當時在右北平郡設縣的,有無終縣,但是其所轄地方與春秋時的無終國已有不同,而在遵化地方是否設縣,不可確考。
秦統(tǒng)一六國以后,為了宣揚國威,也為了巡視各地,秦始皇曾經有五次出巡。其第四次出巡,是在公元前215年東巡碣石,秦皇島即是因此而得名。北戴河區(qū)還發(fā)現了秦始皇東巡的行宮遺址。在碣石逗留了一段時間以后,秦始皇西經右北平、漁陽、上谷等郡,返回咸陽。據此推測,秦始皇的足跡曾經到過今天的遵化地方。
秦末農民起義時,韓王廣攻占燕地,自立為燕王。以薊為都城,遵化又為韓王廣所轄。項羽在秦亡后分封諸侯,韓王廣被封為遼東王,領有右北平、遼西、遼東郡地方。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西漢,漢時郡國并行,受封燕王、領有燕地的,先后有臧荼、盧綰、劉建、呂通、劉澤、劉旦等人。西漢初年的平叛和中期的推恩制,使得諸侯王的權力與領地日益縮小。西漢時,遵化地方為右北平郡所轄的十六縣之一,稱徐無縣,治所在今遵化鎮(zhèn)以西地方。
西漢末年,王莽改制,將各地地名按經義進行改名。改右北平郡為北順郡,將徐無縣改為北順亭。
東漢時繼續(xù)實行郡國并行的制度。遵化屬幽州部右北平郡徐無縣。王莽時改名為北順亭,東漢恢復舊名,治所在今遵化鎮(zhèn)東。東漢末年,天下大亂,遵化先后屬公孫瓚、袁紹、曹操等人管轄。
魏晉時期,北方大亂,雖有曹魏后期和西晉初期短時間的經濟恢復,但總體上來看是以-為主,對社會經濟的破壞較大。曹魏時屬北平郡,稱徐無縣,治所在今遵化鎮(zhèn)東。
西晉時,遵化地位有所提高,幽州北平郡治所由土垠縣(治所在今豐潤銀城鋪)移置到徐無縣,即今遵化鎮(zhèn)東?ぶ蔚谋币,說明遵化地區(qū)的軍事地位日漸重要。后趙、前燕、前秦、后燕,仍以徐無為縣名。北平郡治在遵化鎮(zhèn)東,領四縣。東魏、北齊置徐無縣,北周并入無終縣,治所仍在遵化鎮(zhèn)東。
秦在歷史較短,且其活動地區(qū)主要是在陜西一帶,所以在遵化目前尚未發(fā)現有秦的遺址。漢代的文物遺址較多,在我市共有漢代文物遺址26處,古墓7處。
遺址以教廠遺址為最突出。該遺址于1986年發(fā)現,出土有漢“五銖”、“貨泉”、“半兩”等錢。此前,該村村民在挖菜窖時,還挖出過銅鼎、陶罐、石棺等文物。
漢墓雖有7處,但是以堡子店鎮(zhèn)十八里漢墓為最突出。其余各處,均無有地面遺存,但是十八里漢墓目前尚存有較在大型的封土。2003年11月2日,十八里村民在施工中發(fā)現在封土東側有一洞口,-物部門考查后,確認此處為一漢墓,地下有磚砌拱券。并發(fā)現了陶樓、陶狗、陶谷倉以及酒杯等在我市不曾發(fā)現過的文物。按其現存的情況來看,應是等級較高的一座墓。并且在大墓的周圍,有不少的小墓,還有大量的漢磚出現?梢酝茰y,這里應該是一個漢朝墓葬區(qū)。因資金不足,當前未能進行清理與發(fā)掘,期望在發(fā)掘后應該能夠有較重要發(fā)現。
田家墳遺址和崔家莊東大坑遺址均有陶器殘片出現,還有漢磚遺留于世。
魏晉南北朝的文化遺址,在遵化有禪林寺。始建年代不詳,在遼代重修時,得到一塊古碑,知道早在北朝后秦姚萇時就有僧人在此居住。而在后秦時,禪林寺(當時名叫云昌寺)也是重修,則此寺的始建年代當早于南北朝。
禪林寺在遼、金、元,以及清朝時,都有重修碑記。
隋唐宋金元時期
公元581年三月,北周外戚楊堅廢北周靜帝建立隋朝。開始了隋王朝短暫的統(tǒng)治時期。
隋朝廢除九品中正制,實行科舉制,從而擴大了統(tǒng)治基礎。又改郡、州、縣三級政權為州、縣兩級。州設刺史,縣置縣令。煬帝時改州為郡,為郡、縣兩級。遵化屬漁陽郡無終縣。
唐朝初期,遵化改屬薊州無終縣。自戰(zhàn)國趙武靈王改革服制,實行胡服騎射以來,戰(zhàn)馬的作用越來越大。為了滿足戰(zhàn)爭需要,唐玄宗天寶元年在遵化設平州養(yǎng)馬監(jiān)養(yǎng)馬,隸范陽郡。由于在遵化地方設馬監(jiān)和鐵冶,遵化地方人口日漸增多,為以后建縣打下了基礎。安祿山叛唐,河北成為偽燕國的屬地,遵化也在其中。
五代時,后唐李存勗統(tǒng)一河北,遵化歸于后唐統(tǒng)治之下!白窕币幻钤缫娪凇哆|史.地理志》。書載,遵化是由后唐時的買馬監(jiān)歸入遼國后,于公元925年改建為縣的。由于遵化地方的鐵冶十分重要,且設有買馬監(jiān),遂設縣。因遼國在得到此地以后,為鞏固其漢族的統(tǒng)治,所以為該縣取了一個封建禮教色彩濃厚的縣名:“遵化”,其意為“遵循孔孟之道,教化黎民百姓”。遼國在今北京西南設南京析津府,轄6州。在遵化縣設景州,治所遵化,領一縣。宋朝改名灤川郡。金、元兩朝沿襲遵化之名未改。
唐朝的遺址,在遵化主要的有干寶山遺址、棲云寺遺址、搗藥口藥王廟,
干寶山遺址,位于東陵鄉(xiāng)干寶山村南,遺址發(fā)現素面青磚、布紋瓦、陶壺、陶罐、瓷碗等殘片。面積約有1300平方米。其中瓷器片1片,胎質較為粗糙,內外壁均施青釉,有典型的唐代特征。搗藥口藥王廟,相傳為唐代所建,但是沒有明確的史料記載。清初,順治皇帝到此,捐銀助修。這則碑文為研究清史提供了一條線索。棲云寺是我市現存較早的一座古寺遺址。明朝弘治年間所刻的一統(tǒng)碑上,有棲云寺重修于唐代的記載,則棲云寺的創(chuàng)建當是早于唐朝。棲云寺舊有僧人在舍身臺飛升成仙的故事,傳說此僧人即是禪宗的第六世祖慧能。按照-所記的能禪師事跡,說他是范陽人。在唐朝時,遵化屬范陽郡管轄,則慧能家鄉(xiāng)為遵化確有可能。而慧能在與師兄神秀爭法統(tǒng)時,曾有數十年不知蹤跡,他也許就曾經潛回故鄉(xiāng),在棲云寺上隱跡藏形。
宋遼時期,遵化雖有短暫的時期歸于宋朝,但是不久又淪于金人,所以這一時期的文物,主要為遼金特色。
主要的文物建筑和遺址有保安塔和黨峪楊家峪村的寶林寺。保安塔始建遼代。它興建的原因,是起于一個迷信的說法。塔寺村東山是一塊0地,村東即山下有一條河,為了防止烏龜翻身造成水災,所以在山上建成了這座塔。經過實地考察塔下的地形,可知此說不為無據。
保安塔高13米,直徑1.5米,八棱錐形,分塔身、塔基、塔剎三部分,實心。它是我市目前所存最早的磚砌古塔。1982年4月,公布為遵化縣文物保護單位。在山上塔南面有一鐵選礦,長年的震動對塔的安全造成了嚴重的威脅。目前,此塔塔基已裂成大紋,而與此不同的,在豐潤縣城、同為遼代建造的天宮寺塔,卻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并列入河北省重點保護單位。
遵化黨峪楊家峪村的寶林寺,是金代建筑,也是唐山市境內唯一一座供奉村藏地菩薩的寺院。寶林寺是一座專門供奉地藏王菩薩的寺廟。據佛經記載,地藏王菩薩受釋迦牟尼佛的囑托,在彌勒佛出生之前,自誓度盡六道眾生,始愿成佛。為此,他,F身于地獄中以救苦難。
因桃花山風致幽雅,所以早在宋金時期,這里就已經成了人們游覽之地。宋朝皇家宗室、著名詩人趙師秀唯一一首遺留于世的詩,就是在這里寫成的。詩中寫道:“舊有桃花樹,人呼寺故名。石幽秋鷺上,灘遠夜僧聞。汲井連紅葉,登臺散白云。燒丹勾漏令,無處不逢君!壁w師秀把桃花山比喻成道人葛洪煉丹藥時所居第二十二洞天勾漏山,可見其風景十分秀麗。在桃花山還有一景致,即是“圣水噴珠”,在清乾隆年間,此景被列入“遵化十景”之一,為世人所稱道。
元朝統(tǒng)治中原時間較短,且其民族質樸少文,故在遵化境內遺傳于世的文物較少。但是在西三里鄉(xiāng)出土一個瓷罐,有著較為明顯的元代風格。
明朝時期的遵化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即皇帝位,建立大明王朝,當年派大將徐達率軍北伐。八月,攻入元大都,元順帝由居庸關退回上都。當時,元朝雖然從中原退出,但是蒙古的勢力仍然歷史學家強大。為了防御殘元蒙古各部勢力的入犯,更是在這里設立衛(wèi)所,多次修筑長城,并在此處進行了多次戰(zhàn)斗。
因長城的軍事地位十分重要,明朝從建國之初就在長城沿線各隘口設兵戍守。
在遵化長城沿線設軍守備,始于明太祖時期。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派大將徐達戍守長城邊務,又聽從淮安侯華云龍建議,在永平、薊州、密云以西二千余里長城的一百二十九個關隘處,皆置戍守。其中在遵化境內的關口就有二十余處,如馬蘭峪、洪山口、馬蹄峪、秋科峪等。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在遵化縣城以南設遵化衛(wèi)。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又在遵化境內設寬河守御千戶所。明成祖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又將原在內蒙古托克托縣境內的東勝右屯衛(wèi)調防至遵化縣城南,并在縣城東南又設忠義中屯衛(wèi)。明中期以后,又派駐邊防軍。明世宗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駐遵邊防軍隸屬于薊鎮(zhèn)總兵。因遵化的戰(zhàn)略位置十分重要,所以明朝時期在兵力的縱深配置上,將遵化縣列為第一線。而遵化縣的兵力,又主要是放置在長城沿線上。且因遵化地位的日漸重要,巡撫順天府等地方官員也將衙門安設在遵化。
這一時期,遵化經濟的發(fā)展主要體現在鐵冶上,朱元璋以擾民為理由,對冶鐵一事加以限制。后來,因北方的戰(zhàn)略地位日益加重,朝廷開始重視冶煉事。遵化鐵冶廠興建,不晚于永樂初年。它的最初廠址是在遵化西北的西下營鄉(xiāng)沙坡峪,后遷至小廠鄉(xiāng)松棚峪,明英宗即位之初,鐵廠關閉,正統(tǒng)元年(公元1436年)又加以恢復。正統(tǒng)三年遷到鐵廠,舊名白治莊地方。明代的鐵冶廠之所以始終建在遵化境內,一是因為此地鐵礦資源豐富。據明宋應星《天工開物》一書記載,“燕京遵化與山西平陽,則皆砂鐵之藪也。凡砂鐵,一拋土膜,即現其形,取來淘洗,入爐煎煉,熔化之后,與錠鐵無二也!倍侨剂腺Y源較為充足,鐵冶所需的燃料基本為木炭,燕山山脈自古就生長著茂密的森林,自霧靈山經喜峰口到山海關,良材良木,無處不在。三是這里的技術力量的勞動力資源也很雄厚。遵化鐵冶自唐朝時即有開采。在長期的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技術力量的經驗。
在全盛之時,鐵廠的夫匠達到2560名,每年煉鐵常額為二十萬斤,到明宣德年間,最多達到三十萬斤。成為明朝時期北方最大的冶鐵廠。不但鐵礦石數量多,而且遵化還有冶鐵的助熔劑_螢石,這些石頭產于水門口,為煉鐵提供了必備的原材料。
隨著情況的變化,到明萬歷時,遵化鐵冶廠終于停工。其中原因,一是機構龐雜,費用過大;二是薪炭逐漸貧乏,燃料難以為繼。三是到明朝后期商品經濟日漸發(fā)達,可以從市場上獲得更多的鐵料。
至今在鐵廠鎮(zhèn)東北,還遺留著鐵冶廠的遺跡。這里不但有大量的焦炭,還有鐵鎦子,而且由于鐵冶的發(fā)展,從明孝宗弘治元年起,這里形成了一個較大規(guī)模集鎮(zhèn),建成了一座石頭城,到明萬歷時,還對城墻進行重修。
明中葉以后,京師用糧的矛盾日益嚴重。為解決這一問題,克服南糧北運帶來的困難,當時朝廷中就有人提出建議開發(fā)就畿水利,發(fā)展這一地區(qū)的農業(yè)生產。工料給事中徐貞明在其所著的《潞水客談》中就對京東水利的開發(fā)進行了論證。除密云盧龍、撫寧等縣外,他還以遵化為例,說明了開墾水田的可行性。遵化西南平安城夾運河而下,及沙河鋪地方,又鐵廠涌珠湖以下,至韭菜溝、上素河、下素河百余里,夾河皆可成田。水稻的生產和明末玉米引進到北方種植,有力地促進了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
明朝初期,遵化一帶森林密布。因鐵冶用炭、開荒造田、宮廷建筑等用材,明中期以后,森林遭到了嚴重的破壞。與此同時,北方的林果業(yè)卻得以發(fā)展。遵化蔽蔭寺的綿梨,“味甘芳諸梨品,風落之則碎”,在當時即被稱為上品。
明初以來,在京東的薊鎮(zhèn)、永平、山海關一線修筑長城,從而使之成為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一條分界線。同時,由于各族人民之間相互交往的需要,在長城沿線又形成了集貿市場,這里又成為各族人民經濟貿易的重要場所。少數民族所需要的鐵器、糧食,漢族所需要的皮毛、馬匹等都在這里進行交易。遵化做為這條交易線的組成部分,經濟貿易也得到了發(fā)展。當然這種發(fā)展,是受到封建社會政治、軍事深刻影響的。如明嘉靖年間,蒙古俺答汗曾屢次要求與明0互市,卻一再遭到拒絕,致使兩族之間戰(zhàn)爭不斷,而隆慶年間,由于采取了正確的民族政策,實行互市,從而使?jié)h蒙兩族的經濟都得到了較好的發(fā)展,不但為明朝自己贏得了發(fā)展的機會,也為清朝與蒙古的和好創(chuàng)造了必要的條件。
明朝洪武二年十月,朱元璋就下旨“詔天下郡縣立學”。并下詔,令丞相等人會同商議學校管理辦法。經皇帝審閱之后,頒行天下,刻于各州縣學府碑上,名為《學制碑》。此碑在民國時尚存于縣學堂中。由于朝廷的重視,明朝時對于學校的建設還是較為關注的。遵化州志中所載的關于明朝時對學府建設的碑文,就達四篇之多!秾W制碑》、《司教南冶夏公去思碑記》、《重修遵化縣儒學記》二篇。明朝時,據我所知,遵化中進士的有二人。一為賈應元,直隸遵化縣人,明世宗嘉靖四十一年進士據舊州志記載,當年一同中進士者,全國共有五人,時人稱為“五龍”,賈應元在五人中為第二。一為申維岱,直隸遵化縣人,明嘉靖乙丑科(明嘉靖四十四年)進士。據舊州志記載,此科中進士者三人,時人稱之為“三鳳”,申維岱為“三鳳”中之一。僅嘉靖一朝,遵化縣進士中科舉者就有二人,可稱科名之盛。
由于遵化地處長城腳下,明朝時與蒙古等少數民族的關系之間,經歷過許多次的戰(zhàn)爭。明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二月,蒙古韃靼兵入境劫掠人畜,馬蘭谷參將吳釗與右參將王志伏兵于關內,以策應密云等處的軍事行動。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閏四月,朵顏衛(wèi)都督花當,在累次向明廷請求增派貢使、追加封賞未遂之后,派其子把兒孫,率領騎兵一千余人攻破鲇魚關,進入馬蘭峪地方大肆搶掠。明參將陳乾、指揮談茂等人率軍拼死抵抗,力戰(zhàn)而死。把兒孫肆意掠奪,遂其志而去。
同年七月,韃靼部的一支進犯羅文峪,明指揮周召率部抵抗,斬首十一級,敵不逞而轉攻今遷西境內的潘家口,又被斬首三十級。
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五月中,薊鎮(zhèn)邊外夷酋猛可等犯馬蘭谷、鲇魚石等處,閏六月中,又犯河坊口等處,官軍前后斬首一百二十級!睘榇,明嘉靖皇帝下旨“褒獎有功官軍及優(yōu)恤死事者!
萬歷七年(公元1579年)二月,韃靼部入犯曹家堡,因當時薊鎮(zhèn)總兵戚繼光對明軍訓練有素,韃靼兵遂為明軍所敗。
明后期,東北女真族日漸強大,建立了后金政權,構成了對明王朝巨大威脅。清太宗皇太極為了實現對明王朝“削其根以斫大樹”的軍事戰(zhàn)略思想,于明崇禎二年(清天聰三年,公元1629年)十月,派后金軍數萬鐵騎分三路破長城關口進軍明朝腹地。其中一路進至大安口,斬殺明參將周鎮(zhèn),破大安口;侍珮O則親率兵馬由喜峰口入關,并連破馬蘭峪、漢兒莊、潘家口、洪山口等處邊城,合兵包圍關內重鎮(zhèn)遵化。明山海關總兵趙率教聞訊,率副將二員,參將、游擊九員,領援兵4000人疾馳入關援救,不幸中后金軍埋伏,身中箭矢力盡而亡。
明朝時遵化文化遺址與文物,除鐵廠外,還有長城、永旺塔、閻家溝太監(jiān)墓以及明崇禎皇帝敕命、誥命碑。
太監(jiān)墓位于蘇家洼鎮(zhèn)閻家溝村北高臺上。1991年3月被發(fā)現,墓中除精美的石雕外,還有一塊瓦券,上面陰刻楷書14行,總計261字,內容是墓主王法興在建墓之前的祭告文字。從瓦券上的文字我們知道,墓主是明正統(tǒng)年間的太監(jiān),塋墓的起造時間是正統(tǒng)十二年八月。
2003年5月,在黨峪鎮(zhèn)后耍峪村發(fā)現兩統(tǒng)石碑。上刻明朝末代皇帝崇禎皇帝賜給內閣中書張爾志的敕命、誥命十一道。這些文字,對于我們了解明朝工部郎中、文華殿辦事中書科中書舍人張爾志的事跡提供了可靠的史料。而刻于石碑上的皇帝親賜誥命與敕命,在我市乃至在唐山市都是首次發(fā)現。因此,這兩統(tǒng)碑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和
- 遵化市介紹
網站標簽:遵化市簡介,遵化市行政區(qū)劃,遵化市地圖
相關推薦
-
廟頭鎮(zhèn)
一、概況 廟頭鎮(zhèn)位于江蘇沭陽縣西北部,距縣城10公里,是沭陽西部的一個經濟重鎮(zhèn),該鎮(zhèn)歷史悠久,《漢書》地理志載:東?傩熘荩龂鴷r為魏地,五代時廟宇...
-
樂業(yè)鄉(xiāng)
"樂業(yè)鄉(xiāng)位于海倫市區(qū)南11公裏,全鄉(xiāng)共有耕地115,000畝,行政村9個,人口18,000口,幾年來,這個鄉(xiāng)堅持舉小康旗、走發(fā)展路不動搖,大力實施了“三增”,“兩保”,...
-
白馬石鄉(xiāng)
白馬石鄉(xiāng)位于葫蘆島市西北部,全鄉(xiāng)12個行政村,34個自然屯,總面積7872公頃,其中荒地5864公頃,果樹地面積300公頃,河灘地面積216公頃,其余屬村屯建設用地。該鄉(xiāng)屬遼...
-
新興街道
新興辦事處 書記:袁寶貴電話:3633108 主任:宋付洪電話:3633618 新興辦事處簡介: 新興街道辦事處位于市區(qū)北部,境域面積3.8平方公里,轄4個社區(qū)...
-
獨石溝鄉(xiāng)
獨石溝鄉(xiāng)(DushigouXiang)地處河北省寬城滿族自治縣西南部,潘家口水庫中游,喜峰口長城北側。全鄉(xiāng)總面積84.7平方公里,轄6個行政村,1383口人,鄉(xiāng)政府駐獨石溝...
-
榆次區(qū)
榆次(Yuci),春秋時期稱涂水、魏榆,戰(zhàn)國時期就稱榆次。秦隸太原郡。北魏、北齊兩度易名中都縣。公元979年,宋太宗滅北漢,置并州于榆次,越三年,復遷唐明鎮(zhè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