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遙縣,又稱平陶縣,隸屬于山西省晉中市,位于山西省中部,四周與介休市、祁縣、呂梁市文水縣、汾陽市、長治市沁源縣等縣市接壤,介于東經(jīng)112°12′—112°31′,北緯37°12′—37°21′之間,南北平均長約40千米,東西寬約30千米,總面積為1253.53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10月,平遙縣下轄3個街道、5個鎮(zhèn)、8個鄉(xiāng)。截至2022年末,平遙縣常住總人口44.6731萬人。
平遙是山西省的文物大縣,有300多處古跡。平遙古城的交通脈絡由縱橫交錯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條蚰蜒巷構成。“匯通天下”的日昇昌票號被譽為“中國現(xiàn)代銀行的鼻祖”,雙林寺被譽為“東方彩塑藝術寶庫”,鎮(zhèn)國寺萬佛大殿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木構建筑之一。平遙主要景點還包括平遙縣衙、文廟、清虛觀、甕城、城門頂、角樓、點將臺等。平遙縣為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3日,平遙古城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與云南麗江古城、四川閬中古城、安徽歙縣古城并稱為中國現(xiàn)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
2022年,平遙縣實現(xiàn)地區(qū)生產(chǎn)總值141.7億元,分產(chǎn)業(yè)看,第一產(chǎn)業(yè)增加值19.0億元,第二產(chǎn)業(yè)增加值44.5億元,第三產(chǎn)業(yè)增加值78.2億元。地區(qū)生產(chǎn)總值三次產(chǎn)業(yè)構成比例為13.4:31.4:55.2。
行政區(qū)劃
區(qū)劃沿革
1997年,平遙縣轄5鎮(zhèn)19鄉(xiāng),即:城關鎮(zhèn)、東泉鎮(zhèn)、洪善鎮(zhèn)、段村鎮(zhèn)、寧固鎮(zhèn)、岳壁鄉(xiāng)、達蒲鄉(xiāng)、南政鄉(xiāng)、沿村堡鄉(xiāng)、王家莊鄉(xiāng)、襄垣鄉(xiāng)、千莊鄉(xiāng)、朱坑鄉(xiāng)、辛村鄉(xiāng)、果子溝鄉(xiāng)、孟山鄉(xiāng)、南依澗鄉(xiāng)、卜宜鄉(xiāng)、梁坡底鄉(xiāng)、普洞鄉(xiāng)、杜家莊鄉(xiāng)、香樂鄉(xiāng)、西王智鄉(xiāng)、凈化鄉(xiāng),行政村350個(自然村426個)及居民委員會6個(東城、西城、南城、北城、中城、西關)。
2001年,全縣撤并鄉(xiāng)鎮(zhèn)。城關鎮(zhèn)更名為古陶鎮(zhèn),岳壁鄉(xiāng)的干坑、十九街、城南堡,達蒲鄉(xiāng)的閆壁,南政鄉(xiāng)的新南堡、新莊等6個行政村劃歸古陶鎮(zhèn)管轄。達蒲鄉(xiāng)更名為中都鄉(xiāng),梁坡底鄉(xiāng)并入岳壁鄉(xiāng),王家莊鄉(xiāng)并入南政鄉(xiāng),辛村鄉(xiāng)和南依澗鄉(xiāng)并入朱坑鄉(xiāng),沿村堡鄉(xiāng)并入洪善鎮(zhèn),普洞鄉(xiāng)并入段村鎮(zhèn),果子溝鄉(xiāng)并入卜宜鄉(xiāng),千莊鄉(xiāng)并入東泉鎮(zhèn),凈化鄉(xiāng)并入寧固鎮(zhèn),西王智鄉(xiāng)并入香樂鄉(xiāng)。撤并后,全縣轄5鎮(zhèn)9鄉(xiāng),即:古陶鎮(zhèn)、岳壁鄉(xiāng)、南政鄉(xiāng)、中都鄉(xiāng)、洪善鎮(zhèn)、襄垣鄉(xiāng)、朱坑鄉(xiāng)、東泉鎮(zhèn)、孟山鄉(xiāng)、卜宜鄉(xiāng)、段村鎮(zhèn)、寧固鎮(zhèn)、香樂鄉(xiāng)、杜家莊鄉(xiāng)。
2002年12月,撤并村組,350個行政村(426個自然村)撤并為273個行政村(403個自然村)。
2003年4月,6個居民委員會改為東城、西城、南城、北城4個社區(qū)工作站,隸屬于古陶鎮(zhèn)社區(qū)管理委員會。
2005年7月,撤銷古陶鎮(zhèn)社區(qū)管理委員會,4個社區(qū)工作站變更為東城、西城、南城、北城4個社區(qū)管理委員會。至2005年底,全縣轄5個鎮(zhèn)、9個鄉(xiāng)、273個行政村(403個自然村)及4個社區(qū)管理委員會。
2011年9月,4個社區(qū)管理委員會撤并為古城、城東、城西3個街道。全縣轄5個鎮(zhèn)、9個鄉(xiāng)、273個行政村(403個自然村)及3個街道、16個社區(qū)。
2021年4月,撤銷孟山鄉(xiāng),整建制并入東泉鎮(zhèn)。以原孟山鄉(xiāng)和原東泉鎮(zhèn)的行政區(qū)域為東泉鎮(zhèn)的行政區(qū)域,鎮(zhèn)人民政府駐東泉村;洪善鎮(zhèn)的尹村劃歸古陶鎮(zhèn)管轄。
區(qū)劃詳情
截至2022年10月,平遙縣下轄3個街道、5個鎮(zhèn)、8個鄉(xiāng)。平遙縣人民政府駐古陶鎮(zhèn)曙光路13號。
風景名勝
平遙古城墻
中國現(xiàn)存最完整的縣級城池之一,至明洪武三年(1370年)擴建重筑,并逐步完善成為磚石城墻。以后至清末共進行過26次修繕、補建,F(xiàn)存的平遙城墻,平面略呈方形,周長6.2千米。整座城墻由墻身、馬面、擋馬墻、垛口、城門以及甕城構成。墻身高平均為10米,底寬8—12米,頂寬2.5—6米。城門六道,南北各一,東西各二,環(huán)城共有72座敵樓,垛口3000個。平遙城墻規(guī)模宏大,保存完好,在古代軍事防御和建筑技術上都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和文物價值。1997年12月3日,平遙古城被聯(lián)合國教文組織正式定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
清虛觀
現(xiàn)為平遙博物館,位于平遙古城東大街。始建于唐高宗顯慶二年(公元657年),現(xiàn)存建筑為元明所建,其龍虎殿之懸梁吊棟結構,奇特別致。中軸線上道教遺存,立體地展示中國道教文化;東西廂房展示的文化珍品,異彩紛呈,呈現(xiàn)了平遙從遠古洪荒時代開始的悠悠歷史、燦爛文明;內藏大量的道教史跡和書法藝術的珍品,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唐宋鐵佛與元代彩塑龍虎二將為國內罕見珍品。是平遙現(xiàn)存最人的道觀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城隍廟
位于平遙城隍廟街,初建于北宋年間,后來屢有修葺,是按照“天人合一”的禮制,以城內南大街為軸,同平遙縣衙東西相對稱,城隍廟居上首,由山門而入,過前院,灶君廟和財神廟分置于東西兩側,左右互通,廟宇相連,組合成“諸神共居一廟,連袂同受香火”的奇特景致。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滿布殿宇屋頂?shù)牧鹆囆g以藍、綠為主,黃色相間組成的青冷色調,渲染了神秘的意境,其仙人走獸、龍吻脊剎,造型精美,色澤如初,是清代琉璃工藝杰出的范例。
平遙惠濟橋
位于縣城下東門外東北300米處,橫跨惠濟河下游的南北兩岸;轁,古名中都河,清光緒八年(1882年)《平遙縣志》載:“中都河建木橋處屬京師孔道,往來云集,向因無橋,利涉艱鄧難,邑善信劉澤民等慨然倡首…肇建石橋于康熙十年(1671年)三月”。可見,都河橋原為木板橋,清康熙十年(1671年)始筑石橋?滴跞辏1697年),歷經(jīng)經(jīng)兩任知縣主持,將石橋補筑修葺,由原來的五孔接為九孔,始得“九眼橋”之俗稱。這座聯(lián)拱石橋在清康熙、乾隆、同治、光緒年間幾經(jīng)補廢起衰,遂成康莊夷路,一向貫通南北。
雙林寺
位于平遙縣城西南六千米橋頭村的北側,是一座典型的漢化佛教寺院,現(xiàn)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12月3日與平遙古城、鎮(zhèn)國寺一同由聯(lián)合國科教文組織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表決通過平遙古城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雙林寺以其精湛的彩塑享有“東方彩塑藝術寶庫”的美譽。雙林寺大院、雙林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約1.5萬平方米,整座廟群建在三米高的土臺基上,四周棗樹成林,明時于寺廟外圍建一匝高大的夯土圍墻,外觀頗似一座小城堡,甚為壯觀;寺分東西兩大部分,西部為廟院,東部為經(jīng)房。
平遙九龍壁
位于平遙古城城隍廟街平遙文廟東側,建于明朝初期,是原太子寺的照壁。1977年毀于洪水,后修復。平遙九龍壁系明代早期遺物,原為太子寺山門照壁,該寺(已毀)奉祀佛祖釋迦牟尼成佛前任迦毗羅衛(wèi)國凈梵王太子的塑像。壁通高4米,寬約20米,下筑青磚須彌座,頂部灰瓦覆蓋,飾五脊六獸。平遙九龍壁的建筑結構,頗具藝術魅力,以泥陶為胎,裹以黃綠藍紫黑白等多色琉璃構件拼砌而成,整個壁身,以青綠色的洶涌波濤、藍色的云霧、黃色的流云等作襯底?胺Q古代壁塑之極品。
日昇昌
中國最早的第一家票號,創(chuàng)立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左右,原經(jīng)營顏料,初時利用自家分號幫人兼營匯兌,后發(fā)現(xiàn)獲利豐厚,遂投入三十萬兩白銀改顏料莊為票號,取名“日昇昌”,即取其“旭日初升,繁榮昌盛”之意。繼日昇昌之后,全國前后一共設立了51家票號,山西就有43家,其中平遙22家。日昇昌一院、在院中,辦公機構有兩間,一間信房,一間賬房。存有當年票號的一些帳本和信稿,是在1995年開放這處宅院的時候,從室內頂棚上揭下來,經(jīng)過清洗整理成冊,一共整理出二十本帳本,四十本信稿。
協(xié)同慶票號
是中國錢莊(票號)博物館,位于平遙古城南大街,協(xié)同慶票號舊址,該票號創(chuàng)立于咸豐六年(1856年),由小到大,迅速崛起,為票號興衰之縮影。中國錢莊(票號)博物館有中國最大的錢幣展廳,是研究中國近代金融、貨幣發(fā)展史的重要基地。協(xié)同慶錢莊票號由平遙米姓財東和榆次的王姓財東當時投資3.6萬兩白銀創(chuàng)辦的,始建于清咸豐六年(1856年),停業(yè)于民國二年(1913年),全長58年,58年共有33家分號,遠至日本、俄羅斯都有他的分號,是晉商票號業(yè)當中發(fā)展速度最快,經(jīng)濟實力最強大的一家,占地面積2880平方米,分為七個院子,主要是后面有一座特大型的地下金庫。
鎮(zhèn)國寺
原名京城寺,座落于平遙古城東北12千米的郝洞村。始建于五代北漢天會七年(963年),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chǎn)“一城兩寺”的重要組成部分。主殿“萬佛殿”保存了五代時期的建筑風貌,是全國罕見的五代建筑。五代為時短暫,文物建筑遺存甚少,殿內的五代彩塑尤為奇缺。萬佛殿建筑與殿內彩塑為研究中國建筑史和美術發(fā)展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佐證。
二郎廟
位于平遙古城北大街79號,是中國現(xiàn)存唯一專門供奉二郎神的廟宇,北臨北門腳下,南距票號日昇昌200米。道教是中國本土的宗教,遠溯5000多年前的“始祖”黃帝,發(fā)端于2500多年前“道祖”老子的《道德經(jīng)》,平遙古城二郞廟創(chuàng)建于清代,是由3000多平方米、11座建筑群組成的氣勢弘大、結構嚴謹?shù)膹R宇。整座廟宇坐西朝東,共三進院落,由正殿、玉皇殿、列宿殿、元辰殿、東岳殿等十余座殿堂組成,在我國祠廟建筑中堪稱珍品。
白云寺
位于平遙縣城南19千米梁家灘村西寶峰山南麓,全稱“白云禪院”,曾名“西域寺”。全寺依山勢南向構建,層次疊上,別具一格。共計四進,衢道能上下,回廊可周旋。據(jù)現(xiàn)存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十一月碑碣推斷,白云寺初建于明代成化年間。時有紳士侯伯威,汾州平遙縣南良莊人,在當?shù)乜诒H佳,“頭畜旺盛,地產(chǎn)積粟俱有千萬”。侯伯威在本莊南西峪有承糧山莊一處,為求神靈庇佑,侯獨資在此建一“白云庵”,后又擴建為白云寺,并將該處莊田贈為寺產(chǎn)僧業(yè),以供自養(yǎng)。
清涼寺
在平遙縣卜宜鄉(xiāng)永城村北,因文殊菩薩設道場于清涼寶山(五臺山)而得名。據(jù)清光緒八年(1882年)《平遙縣志》載,清涼寺初建于元至正二年(1342年),后在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嘉靖十六年(1537年)、隆慶五年(1571年)重修或葺新,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又重妝佛像。清涼寺山門為磚拱窯洞五間,再往兩旁為鐘鼓樓殘址,山門頂上原有關公閣,“文化大革命”中被毀。穿過中殿即達清涼寺正院,正殿稱“七佛殿”,東西殿是觀音殿和地藏殿,早年供有“十八羅漢朝觀音”和“十殿閻王拜地藏”,由此可推知中殿原為“四大天王拜彌勒”,顯然是明清代佛教祀奉格局。
慈相寺
位于平遙城東8千米的冀郭村,初建于唐開元年間,原名“圣俱寺”,后因該寺一直由佛教慈恩宗僧人住持,故于北宋皇祐三年(1051年)朝廷賜額,改名“慈相寺”。慈恩宗是中國佛教的宗派之一,源于古印度佛教的瑜珈宗,其創(chuàng)始人是唐代高僧玄奘及其弟子窺基。回國后住長安大慈恩寺八年,潛心翻譯研究佛經(jīng),對佛教哲學和修行觀有了新的獨到見解,創(chuàng)立佛教宗派,后人以其所居而稱為“慈恩宗”。唐高宗永徽四年(653),日本僧人道昭來華,從師玄奘受教,使慈恩宗傳入日本。
金莊文廟
位于平遙縣城東十里之金莊村,規(guī)模雖小,然規(guī)制齊全。始建于元代,只有中軸線建筑,現(xiàn)除欞星門被毀外,大成殿、東西廡、明倫堂、泮池、狀元橋等,都基本完好。小小鄉(xiāng)村,也自建文廟,歷史上在全國也較少見,堪稱平遙歷史文化的特色之一。